中科原动力首席科学家李德毅院士:用科技力量做有温度的农机

 

 
 

近日,中科原动力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与四川省宜宾市领导开展了一场丘陵山地农业机器人线上交流会,分享了在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中科原动力农田作业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表示: 如果说工业革命是解放了人类的体力,那么近100年来的认知革命,就是怎样把人工智能渗透到机械里面去,让它做得更智能。不但让它更有力量,而且更会干活。我们希望能改变中国农民艰苦劳作的状态,让他们更加尊严、更加优雅、更加智慧地生活。从广袤的东北平原到西南丘陵山地,中科原动力要做有温度的农机,要通过机器深度学习重点打造有感知、有认知、有行为、可交互、会学习、自成长的农田作业机器人。

 

 

李德毅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指挥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人工智能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长期致力于信息化和智能化工作,是不确定性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中国无人驾驶的积极引领者,人工智能产学研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获得者。

 

以下为李德毅院士演讲实录:

 

我们长期以来就一直在想:我们这个团队,应该在当前中国的乡村振兴形势下,怎么样找到着力点?中科原动力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瞄准了东北黑土地。那里的拖拉机机械化技术比较好,大马力、大动力。大家可以看看德国的农业和乌克兰的农业,一马平川。我们觉得东北有点类似。所以中科原动力在韩总的带领下扎根东北,现在已经用智能拖拉机耕了十几万亩地了。我们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作业状态。

 

回忆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在12,000多年前人类进入到农业革命时代,改变了刀耕火种的作业方式。尤其开始了大面积的种植,整个人类走向了文明。500多年前我们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人们发现人的体力很有限,开始思考如何用物质和能量来替代人的体力,大家看中了机械化。

 

在我读大学的前后时间,农村里到处都写着农业机械化。那个时候农村的劳动力很紧张。我们在大学里面要去参加支农活动、种地、收小麦。一个人一天干不了多少活,累到晚上腿脚都是酸的。我们就下决心要解放我们农民劳动强度太大的问题。

 

现在来看农业机械化,尤其在东北已经大面积解决了。但是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东北是一个典型的地理地貌特征。西南呢?我在重庆工作过,我知道西南是个山地、丘陵地区。

 

我就给韩威讲原动力公司,作为科技力量,要抓两头带中间,把东北作为一个点,把西南作为一个点。我们觉得西南地区地理地貌特色明显,生态特色明显,但是需要的农机主要是微型农机。我就开始把重点放到农田作业机器人上了。

 

我们经常在中科原动力讨论农村里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你是有人驾驶的,还是无人驾驶的,农业从业者不是太在乎,关键是你的质量怎么样?能不能赚钱?能不能节省劳动力?能不能高效?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家在乡村振兴的大好形势下,在基本的脱贫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到做一个有感知、有认知、有行为的机器人。

 

计算机计算能力很好,但它没有感知能力,没有行为能力。所以我们觉得要从计算机思维中解放出来,要到广阔的天地里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要做农田作业机器人。这个机器人一定要有传感器。你看我们的农机现在有摄像头、有雷达,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块地到底是什么情况。实际上在农村出生的同志都知道,每块地都不一样。下雨之前、下雨之后,地都不一样。靠近河流河沟的,跟高山上的地都不一样。所以如果没有感知,没有行为,光是计算是不行的。

 

我们回忆图灵,作为先驱,他在1936年的时候,写的那篇图灵机模型,后来被冯诺依曼搞成了计算机架构。当时叫做输入和输出,还有一个叫控制单元、存储单元、计算单元。不过他没有讲交互,现在来看是个缺陷。

 

你想想,我们农民在地里面跟谁交互?跟环境交互,跟土地打交道,跟植物打交道。交互不等于输入和输出,输出一般在输入之后,它是有时间的延迟的,而交互是时时刻刻同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在西南地区,我们要做感知,不是拿计算机写程序,去做一个编码就完了,我们一定要把感知做好。这么多年来原动力成功之一,就是因为对拖拉机的动力学比较了解。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农机具都是俱生智能的,它是有行为的。

 

我是江苏人,我们这个江苏的水稻,田野很小,在稻田里面耕地那个感觉是很不一样的。你要没那个行为能力,车辆过不去,或者马力太大都不行。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载体的行为特征研究好。这里我们叫做运动学,把运动学的行为特征做好。为什么农村的拖拉机耕地有时还有事故呢?很多时候是因为它的运动学没掌握好。运动学没掌握好,根本原因是动力学没掌握好。大家知道动力学就是运动学的高阶,所以原动力公司的一个特长就是行为智能做得好。我们在有感知、有认知、有行为的三个知方面(做的很好)。我们好多博士生都是从计算机系毕业的,有编程能力,我们有实践的感知和行为能力,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基本的农机具。

 

我们强调的不单单是这个博士生有水平,会写论文,会搞深度学习,重要的是他一定要能够跟农民说得上话。我经常跟韩总讲,我们要的是有效载荷,不是马力有多大,而是插秧的那个手巧不巧,摘水果的那个手巧不巧。那么我们现在就要做这样的机械手。

 

要做有温度的农机。有温度的农机不是冰冷的钢铁,怎么办?要把感知做好,把行为做好。当然我们很重视认知,所以我们真的希望在西南地区的广阔的土地上,能够做出另外的三个定义:可交互、会学习、自成长的农田作业机器。不是说写一个程序放到机器里面,你让它去重复去干。这个东西,我们计算机行业有一句话叫做算法,被困在算法里头。算法是谁写的?软件工程师写的,变成了程序编码,程序编码写在里面呢。你这次出去还是它,下次再去还是它,甚至半年还是它,这个计算机它没有学习,它没有成长。

 

最近是深度学习的黄金十年。它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它用大数据来调教算法模型,用数据来改变上亿个权重参数。这个权重参数就是算法的结构参数。所以我觉得对于深度学习的意义,还是应该给足够的评价。深度学习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算法、算力和数据三大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开辟了一个用数据去调教算法的这么一个案例。这对我们搞封闭人工智能都是很惊讶的。因为我们觉得程序是不能改的,那么你要想可交互、会学习、怎么学?叫自编程、自纠错、自编译、自沉淀、自成长。我们还有一个团队是在天津港搞无人港口,港口那个卡车司机当然首先要做个标杆驾驶员,但是你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面,你怎么变成资深能手呢?那一定还要有再学习的。所以我就说六个定语,希望你们能看到我们原动力公司的特色。这六个定语就是:有感知、有认知、有行为、可交互、会学习、自成长。

 

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很重视西南这个点。虽然我们在东北这一脚迈得很成功了。但是毕竟我们国家没有那么多的黑土地,都不是那样的一马平川。所以如果我们抓两头,如果能够把西南这个点抓起来,我们就可以把中间带动起来。如果说工业革命是解放了我们的体力,那么这个100年来的认知革命,就是怎样把人工智能渗透到机械里面去,让它做的更智能,不但让它更有力量,而且更会干活。这样就好彻底得改变我们西南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状。

 

四川的农民是比较勤劳、勇敢的,很能吃苦。我们希望能改变我们农民的艰苦劳作的状态,让他们更加尊严、更加优雅、更加智慧地生活。现在,我们在东北已经做到了拿手机、拿遥控操控两台、三台拖拉机,让它在夜里干活,让它在下雨天也能干活,我在家里看着它干活。

 

我们希望在西南地区有一天,我们也能做到这个情况。我们的农民在吃饭桌上就可以拿手机控制小型拖拉机,叫它怎么样插秧,怎么样摘水果,怎么收柑橘。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把这个做好。争取我们抓两头带中间,把中国的农田作业从机械化、自动化真正上升到智能化。让我们一起努力。

 

 

 
创建时间:2022-06-10 14:08
浏览量:0
首页    中科原动力首席科学家李德毅院士:用科技力量做有温度的农机